고집스런가치투자

給初次投資股票的個人投資者三點建議

  • 撰写语言: 韓国語
  • 基准国家: 所有国家country-flag
  • 其他

撰写: 2024-04-03

撰写: 2024-04-03 13:24

最近,韓國股市似乎一心想要抓住散戶投資者的資金。對於剛開始投資的散戶來說,這種情況最令人困惑。但事實上,初次涉足股票的散戶投資者蘊藏著巨大的潛力。


因為就像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一樣,投資也需要從一開始就養成正確的習慣,並以良好的方式學習。因此,與大多數依賴於不完善的知識,且已養成不良習慣的愚蠢散戶相比,初次開始投資的散戶投資者處於更有利的狀態。我想對這些散戶投資者說幾句話。


1) 價值投資的本質,是在短期內錯誤率為 10% 的市場中買入,並在長期內錯誤率為 1% 的市場中賣出。


來到這裡的人,大多數可能對趨勢追蹤沒有興趣,最終還是想進行價值投資。當然,價值投資本身的定義很難界定,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簡單來說,就是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入,並在接近價值的價格(或者運氣好的話,略高一點的價格?)賣出。


反過來也行嗎?可以。以高於價值的價格賣出,然後在接近價值的價格買回。我們稱之為賣空。但我建議新手投資者完全放棄對賣空的興趣。那麼,我們就以多頭的觀點來看待,這裡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股價什麼時候會低於價值?在這方面,修過商學院財務相關課程的人可能聽說過「有效市場假說」。之所以稱之為有效市場「假說」,而不是有效市場「理論」,是因為它沒有得到理論證明。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價值投資的機會確實存在於市場中。


那麼,這個概率是多少呢?我認為市場犯錯的概率,也就是股價與價值出現大幅背離的概率,短期內約為 10%,長期內則低於 1%。由於最近市場情況非常詭異,很多人可能不同意短期內 10% 的觀點。大流行之後,這個概率可能略有上升。但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和韓國科技股指數(KOSDAQ)上市的公司超過 2500 家,如果逐一查看這些公司的股價和基本面,是否真的有超過 10% 的比例出現了不只是短期波動,而是完全無法理解的狀況呢?如果超過了,那就意味著價值投資很容易獲利,為什麼我們周圍卻很難找到成功人士呢?


因此,為了通過價值投資獲利,簡單來說,需要重複「在短期內找到市場錯誤率為 10% 的機會並買入→等待市場錯誤率降低至 1% 的長期時機並賣出」這個過程。儘管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我融入了自己的許多思考。希望大家也能思考一下短期 10% 和長期 1% 的數字究竟代表什麼,以及短期 10% 降低到長期 1% 的相對概念是什麼。


在這裡,還可能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如果短期 10% 的機會找到了,但偏偏碰上了長期 1% 的情況該怎麼辦?也就是說,如果買入後等待了很長時間,但由於市場愚蠢(?)沒有認可其價值,該怎麼辦?這個問題的答案將在第 2 點中解答。


2) 不要主觀臆斷,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並用概率思維來解決問題。

不要主觀臆斷,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這意味著什麼呢?這表示我們應該清楚地思考明確的事物,對於不確定的東西,就保持開放的心態,並接受它。


由於我的工作性質,除了上市股票外,也經常參與非上市股票的投資。由於非上市股票的流動性較差,因此在非新股的情況下,出售股票的主體通常是控股股東或管理層。當然,在看到這樣的交易時,首先想到的問題是:「控股股東或管理層為什麼要出售股票?」


答案有很多種。可能是因為經營公司非常辛苦,導致個人負債累累;也可能是因為繼承或贈予導致稅務問題;也可能是坦誠地說,這麼多年辛苦打拼,現在想拿點現金,買一套好房子、一輛好車。所有這些情況都因人而異。未來公司價值的發展也因人而異。這也意味著,舉幾個特定案例,說控股股東出售股份後,股價上漲,因此控股股東的股份出售沒有問題,這種說法是胡說八道。如果這樣說的話,出現問題的情況會更多吧?


影響股價的因素非常多,而且種類繁多。外部因素有宏觀經濟,內部因素則有公司本身的實力以及行業的變化。即使是控股股東出售股份的情況,如果是私募股權(PE)進行收購,還是戰略投資者(SI)為了追求協同效應而進行買入,抑或是無人問津,只是簡單地拋售到市場上,情況都大不相同。


如何判斷和預測所有這些情況?我不知道。所以,我們就保持不知情的狀態,接受現狀。接受現狀意味著什麼?這是一種原則。什麼原則?內部人士增持是好的信號,內部人士減持是不好的信號。投資者在成為小股東而非獲得經營權時,最應該注意的是與控股股東或管理層的利益一致性。只要將這一點牢記在心,其他情況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應對。根據具體情況來應對是指,即使利益一致,也可能出現不良結果,反之,即使利益不一致,也可能出現良好結果。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什麼?那就是概率性思維。


3) 「積極」不等於「樂觀」。積極是指接受現狀。


希望初次涉足股票投資的散戶投資者閱讀的兩篇文章中的第一篇是關於概率性思維,那麼第二篇是關於什麼的呢?


就是關於積極的文章。仍然有很多人認為「積極」等於「樂觀」。因此,在應該使用「積極」的地方使用了「樂觀」,反之,在應該使用「樂觀」的地方使用了「積極」。


積極不是樂觀,而是接受現狀。就像第 2 點所說的那樣,不主觀臆斷,接受現狀就是積極。 因此,如果情況良好,樂觀看待就是積極的;反之,如果情況不佳,悲觀看待就是積極的。去年股市中,有些人認為「總有一天通貨膨脹會下降,美聯儲也會降息,股市的估值也會恢復」,這樣的人是積極人士嗎?不是。他們只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者。


那麼,也有人可能會這樣說:股票投資最終還是要通過多頭而不是空頭獲得巨大收益,那麼保持樂觀態度比悲觀態度更有利嗎?真的如此嗎?


與錯過 10 天的最高漲幅相比,避免 10 天的最高跌幅在複利方面更有利。因為波動性在下跌方面比上漲方面更大。那些抱有希望的人無法避免下跌帶來的巨大波動性,直接受到衝擊,導致長期複利收益率大幅下降。


那麼,如果承受下行波動性,收益率似乎會更高,為什麼不建議做空呢?因為人會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從而被自己的立場所束縛。如果建立了空頭倉位,即使市場接近底部,也無法轉變為樂觀態度。因此,保持適當的現金比例,在接近底部時分批買入,效果會更好。如上所述,股票最大的優勢在於上行空間遠大於下行空間,一個上漲幅度很大的股票可以抵消 5 個出現下行空間的股票的損失。那麼,風險管理呢?如上所述,可以用概率來解決。用概率來解決意味著什麼?無論多麼自信,都不要孤注一擲,這就是答案。






评论0